2025年8月,一则和社保有关的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,原来是在8月1日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《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(二)》,这消息一出来,好多人都在讨论,甚至还传出了“全民强制社保”的说法,不知道的还以为社保要搞“大动作”,把所有人都“一网打尽”了呢。不过,有媒体在8月20日赶紧出来“辟谣”,这“全民强制社保”其实就是个误读,是大家想多啦!
这次最高法发布的解释,并没有搞出什么新制度,也没有扩大参保范围。参保对象还是那些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者,像灵活就业人员啥的,还是能自己决定要不要参保,主打一个“我的社保我做主”。
那这个新规到底说了些啥呢?简单来说,就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要是约定不缴纳社会保险费,不管是双方说好的,还是用人单位单方面承诺的,统统都不算数,都是无效的。要是用人单位这么干了,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,还能要求经济补偿。不过呢,用人单位要是把社保费给补上了,就有权让劳动者把已经拿到的补偿费用还回来,这就像是“先借后还”,公平得很。
社会保险可不是白给的,它有着大作用。能给参保人提供经济保障,就像给生活上了一道保险锁。还能缓和劳资矛盾,让老板和员工之间少点“火药味”;进行收入再分配,让钱袋子更公平;维护社会稳定,让社会这个大机器运转得更顺畅;促进社会公平,让大家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。
可现在,“漏保”和“断保”的现象还挺多的,这是为啥呢?一方面,有些职工和单位存在侥幸心理和短视行为,就像有些人为了眼前多拿点实发工资,就选择不参保,觉得“现在没事,以后再说”。另一方面,单位在参保和缴费上掌握着主动权,劳动者为了能得到工作机会,就算心里想让单位给交社保,也不敢开口提要求,只能默默忍受。
那企业该怎么应对呢?其实办法还挺多的。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用工来实现社保合规与成本平衡。比如说非全日制用工,就得严格控时,每天工作不能超过4小时,每周不能超过24小时,就像给工作时间上了个“紧箍咒”。要是把业务外包出去,就得把“劳动管理属性”彻底剥离,别搞那些不清不楚的事儿。要是企业经营困难,也别慌,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缓缴社保费,就像跟朋友借钱,先缓一缓。也可以和员工商量,暂时降低社保缴费基数或比例,大家一起共渡难关。还可以关注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相关减免和补贴政策,说不定就能找到“救星”。
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吴景丽也说了,这新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权益,让社保制度能更好地发挥作用。以后啊,大家可别再被那些误读的消息给忽悠了,要理性看待社保问题。企业也得遵守规定,别想着钻空子。劳动者呢,也要了解自己的权益,该争取的时候就别含糊。毕竟,社保可是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,只有大家都重视起来,才能让社会更和谐,生活更美好!等9月1日这新规正式实施,咱们就一起看看它到底能给咱们带来啥新变化!